風傳媒【綜合報導】
工業住宅是房市中的特殊產品,儘管存在違規事實與開罰疑慮,但仍有不少消費者趨之若鶩,究竟未來工業宅將走向末日,還是有就地合法轉機?想撿便宜的民眾,真的能出手嗎?
台灣的工業宅問題存在已久,儘管過去許多專家疾呼購買風險高,台北市政府也自去(2019)年展開大動作稽查,但全台仍有大量工業宅在地方政府的默許下繼續被「住好住滿」,同時能在市場上自由流通,甚至還有新建的工業宅通過主管機關審查,取得建造執照與使用執照。
從歷史脈絡來看,由於數十年前人口較少,都市計劃範圍尚未擴大,因此北部不少工業地座落在現今的市中心。隨著產業外移,部分工廠歇業,閒置的工業地就被建商購入,用來興建住宅。雖然這種做法不被法規所允許,但過去地方政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無形中助長了工業宅的開發,台北市甚至出現「工業豪宅」聚落,還成為名人自住投資的標的。
既然工業宅有違法疑慮,為何還能大行其道,在市場上受到歡迎呢?House123執行長、知名房產作家邱愛莉指出,工業用地的土地取得成本較低,其土地價值相較商業區或住宅區也會較低,因此工業宅的售價通常是一般住宅的6~7折,但房屋品質卻沒有多大差異,想撿便宜的民眾便會覺得物超所值,進而購屋。
此外,也有部分民眾是因為有設立公司行號的需求,所以才會選擇能夠辦理營業登記的工業宅,並且真的將房屋當成辦公室使用。
雙北工業宅大行其道
不乏品牌建商個案
雙北市有不少知名的工業住宅,以台北市來說,較多集中在北投、士林、內湖、南港等區域,而內湖的五期重劃區,更是赫赫有名的「工業豪宅」大本營,該區建案「新潤峰哲」,就是前高雄市長韓國瑜先前被揭露曾經入手過的投資標的,其他如「合康捷境」、「興富發領袖」、「維多利亞嘉醴」、「忠泰恆美」、「遠雄藝朗」等,清一色都是指標建商所興建的個案。
至於新北市,則以中和區戶數高達1,300多戶的「元氣大鎮」最廣為人知,該案完工後曾因無法取得使用執照,遲遲無法交屋,後來在建商與住戶共同繳交1.5億元的捐地代金(即用捐錢取代捐地,又稱異地捐贈)之後,才順利取得使用執照。其他如淡水「南加州」,戶數更高達1,500多戶,新莊的「鈴木華城」和「峰景鳳翔」也分別有1,200多戶和將近1,000戶,量體都相當大。
除了雙北市,桃園市的既存工業宅也有不少,但因政府稽查強度相對較弱,房價也較雙北市低廉許多,因此受到關切的建案並不多。其他縣市其實也不乏零星的工業住宅,但相較北部仍屬少見。
可能有民眾對於到底何謂工業宅感到疑惑,邱愛莉表示,最簡單的判定方式,就是查詢建案基地的「土地使用分區」,除了台北市以外,其他縣市大部分工業宅的使用分區都是「乙種工業區」;而台北市則因法規不同,使用分區可能為「第二種工業區」、「科技工業區」,或是內湖五期的「工商混合區」、「辦公服務區」等。
另外,工業宅建物謄本和使用執照的用途,通常會登記為「一般事務所」、「零售業」、「辦公室」、「技術服務業」等,而不像住宅區或商業區,作為住家使用時用途可登記為「住宅」。
邱愛莉也指出,早期有不少工業宅銷售時並沒有特別標明土地使用分區,連樣品屋或實品屋都按照一般住家的家具配置來打造,容易讓買方誤以為可以作為住家使用,因此衍生出許多交易糾紛,不少建商或代銷因為廣告不實而受到裁罰,政府也因而依照《公平交易法》和《消費者保護法》加強取締。
有鑑於此,近幾年建商和代銷公司在銷售工業區建案時,都會在宣傳物上標示土地使用分區為工業區,樣品屋或實品屋內也會明確標示為「辦公室使用」。
不過,有時銷售人員會暗示買方可以作為「住辦混合」使用,並且會在簽約時,要求買方簽立切結書,表明知悉建案基地為工業用地,僅能作一般事務所、零售業等用途,未來如自行作為住宅使用,責任歸屬在於買方,與建商無涉,將風險完全轉嫁給買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