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陳梅英】

國際貨幣基金(IMF)將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下修至負四%,中央銀行報告直指「太悲觀」,列舉三大理由反駁。不過,央行也指出,疫情過後,國際經貿環境將與過往不同,跨境人員移動的觀光旅遊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回復疫情前水準。

央行提交立法院財政委員會的專題報告指出,疫情導致全球需求疲弱及全球貿易量下滑,主要二十家機構對台灣經濟成長預測多次下修且差異甚大,目前介於負四%至一.八%,中位數○.五%,較疫情爆發前下降二.二個百分點。

央行表示,疫情使全球面臨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衰退,台灣經濟易受外部衝擊影響且內需型服務業已受到防疫措施及消費信心不振影響,但「投資台灣三大方案」成效頗佳,加上5G建設及離岸風電等投資陸續進行、台積電續投資半導體先進製程,預期民間投資將可溫和成長。此外,政府加速推動公共建設,預期對GDP(國內生產毛額)貢獻○.六六個百分點,紓困振興方案也有助於維護就業穩定、支撐消費成長動能。

報告指出,這波疫情過後,國際經貿環境將與過往不同,跨境人員移動與觀光旅遊雖可逐漸復甦,但可能需要一段更長時間才能回復疫情前水準;另,各國經濟商業活動也可能在疫情緩和後逐步重啟,有助經濟復甦,但消費與投資信心能否回到疫情前高點仍有待觀察。

另一方面,企業產銷多元化、生產基地風險管理、國安相關的製造與備援需求等、以及反全球化浪潮影響深遠,全球供應鏈將加速調整,都將形塑與以往不同的國際經貿環境。

央行認為,因應台灣企業積極朝向多元生產布局,政府可強化引導台商回台投資高階智慧製造,同時加速協助企業至新南向國家布局,除了有助多元生產,也利於拓銷新南向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