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財政部公布去(113)年全國稅收實徵淨額,創下三項新高。全國賦稅收入上修至3兆7,619億元,是歷史最高。實徵數超出預算數,也就是「超徵」高達5,283億元,更刷新歷年最大超徵金額。此外,租稅負擔率上升到14.8%,為近26年新高。

上述創下新高紀錄的數據背後,透露一些重要的財政訊息,包括稅收預估能力、稅收與經濟脫勾甚至背離現象、稅制的合理性、超徵稅收是否應優先還債或還稅於民。

稅收超徵率高達16.3%,是113年度概估經濟成長率4.3%的四倍,顯示財政部的稅收預估模型,雖然近十年來屢屢預估失準,而不斷地研究改進,但失誤率仍然偏高,幾乎失去參考價值。由於持續性且為數頗鉅的稅收預測誤差,涉及歲出預算的水準以及財政收支平衡,影響政府施政的延續性、資源分配在不同年度乃至於世代之間的運用等問題,影響層面既深且廣,而且滋生政治紛擾。

尤其,國稅占全部稅收的比重高達九成,國稅預測又比地方稅更為不準。財政部實有必要,找出國稅(尤其是所得稅、營業稅)預估失準的關鍵原因,改進預估模型,希望能在未來年度明顯降低誤差,才不會滋生政治紛擾。

其次,113年稅收比前年增加3,057億元,年增率高達8.8%,是預估經濟成長率4.3%的兩倍多,是近11年來第九次發生兩者「脫勾」,甚至相互背離的「非常態」現象,代表人民所得成長僅貼近經濟成長率,但徵稅的政府分到的稅收成長率遠高於經濟成長率,顯示政府「超拿了經濟成長的果實」,不但透露稅制不合理的問題,更增加納稅人的負擔。因為稅收增幅高於名目GDP增幅,以全國稅收數除以GDP計算而得的租稅負擔率(不含社會安全捐),113年已經升至近26年新高,達14.8%。

和113年度的名目經濟成長率6.2%(經濟成長率加上物價上漲率1.99%)相比,稅收成長率約為名目經濟成長率的1.5倍,也顯示當前稅制的確存有「通貨膨脹稅」的現象。

因此,財政部對於此種近於長期、持續的稅收超拿經濟成長果實,乃至於藉通膨而課稅,增加納稅人負擔等不合理現象,不但不能等閒視之,更有必要深入檢討,特別是占全國稅收七成多的所得稅及營業稅,應當找出核心原因,並提出具體的改革之道。否則,就不能怪有人再次提出「還稅於民」的訴求。

至於史上最高的超徵稅收,應當如何使用,更值得深入探討。OECD和聯合國對於少子化和超高齡社會來臨所造成的人口危機,早就建議各國應當將人口因素列入中長程的財政規劃。務求在年度預算中力求開源節流,在財政狀況良好時預為儲蓄,提早因應少子化造成長期的稅收和社會保險收入減少,社會保險和福利支出增加。

立法院審議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時,針對成長高達9.8%的歲出,刪減6.6%,仍使歲出成長2.6%,可謂為「幫後代子孫儲蓄」的一種穩健作為。

因此,我們期盼賴政府應當珍惜鉅額超徵的稅收,應將增加的歲計剩餘用於還債,也就是為後代子孫儲蓄;而非今朝有錢今朝花,進而巧立名目編列追加預算或特別預算,更應回頭檢討政府的稅收是否「取之有道」,何以過去八年連年超徵高達2.3兆?稅收是經濟成長率的數倍,顯然稅制本身有諸多不合理之處,應當立即深入檢討稅制並提出改革之道。

總之,稅收超徵比經濟成長還快,不只是政府超拿經濟成長的果實,背後代表的是人民的租稅負擔率增加,賴政府若不在稅制改革上做出具體回應,又急著將超徵稅收花掉,就不要怪「還稅於民」的訴求必然甚囂塵上,遲早成為沛然莫之能禦的民意了!